2013年12月11日,本网对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华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 中国网传媒经济:陈委员历年都在金融、财税等领域提建议,今年的提案有哪些新的亮点? 陈华:的确是这样的。今年我的提案依然是与金融创新、财税管理等相关的建议。目前已经准备好的提案有《关于科技金融融合促进山东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建议》、《关于加大金融支持与金融创新,提升山东文化软实力的建议》、《关于建立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的建议》、《关于建立应急财政管理体制的建议》、《关于金融创新支持山东蓝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建议案》、《关于完善网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建议》等多个提案。 中国网传媒经济:当前,科技和金融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依靠科技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已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而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金融这一极为重要的机制和制度安排。科技和金融二者怎么融合,才能最大化提升效率? 陈华:在现代经济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则处于核心地位,科技和金融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二者的融合是科技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客观必然。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金融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融合,能够极大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与效率。 十八大报告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山东省政府2013年8月下发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加强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金融服务。其中包括:形成与企业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发展新模式;完善科技金融外部评审制度;支持在省级以上高新区设立面向科技型企业的机构;发展综合性科技金融服务集团,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样化、个性化金融服务;引导中小企业到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进行股权融资或股权质押融资;探索多元化股权投资流转退出机制,促进成长型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技金融结合的意见,科技与财政、金融等部门联合协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科技金融合作。各地、各部门、高新区、金融机构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增加信贷支持、发展创业投资、培育中介机构等方面开展了很多有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政府引导作用逐步加强;科技与金融合作日趋密切;政策性科技担保公司作用初步发挥;涌现出一批科技金融结合示范典型等。例如,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专业性强、抵押物少、风险高的特点,省科技厅与财政厅联合组建了山东省科技担保融资平台,完成了建行、招商、齐鲁等5家银行8 亿元额度的授信审批,与省再担保集团正式签订了加入再担保体系合作协议。 中国网传媒经济:在众多提案中,一份是《关于加大金融支持与金融创新,提升山东文化软实力的建议》,谈到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正能量,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那么在全球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山东省在金融支持文化软实力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您有哪些建议? 陈华:主要问题有这几方面:金融部门支持文化产业的观念淡薄, 金融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信贷投放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业,其他文化产业部门金融支持乏力;金融服务相对滞后, 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等。 对于我省金融创新激励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对策建议,有这么几方面: 第一,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构建文化产业投入长效机制。从投资来源上打破原有的进入壁垒,放宽民间资本的进入限制,支持民间力量投资文化项目,鼓励企业、个人、境外资金兴办文化企业。在投资方式上,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既可以以资金方式投入,也可以以无形资产和技术方式入股。要加强在股票、债券市场上的融资,对几家大的文化传媒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争取能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既可以获得资金,又可以起到宣传作用。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弥补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资金缺口。 第二,建立普惠金融体系,增加对文化产业投资。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概念,即构建一个全方位、有效惠及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金融体系。传统金融“嫌贫爱富”,而普惠金融则体现了一种公平理念,让每个人都拥有享受金融服务的机会,参与经济建设,并分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福祉。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推动我省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求建立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与之匹配。必须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系统,为发展普惠金融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征信系统;引导多方参与,发展多种模式,构建多层次普惠金融体系;坚持适度竞争,引导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稳步有序健康发展。 第三,优化金融生态,提高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所谓金融生态环境,从广义上讲,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各种社会、 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优化金融生态,是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提高我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通过深入挖掘地方经济的比较优势,努力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强化法治建设,夯实金融生态环境的制度基础;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规范金融生态环境的信用秩序;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体系,丰富和完善金融生态链等方式来优化金融生态,可以提高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网传媒经济:《关于建立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的建议》是科技与金融相融合在风险防控方面的深入探讨,您也首次提出了科技多元投入机制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即“银行+政府+企业+风投+创投+担保+保险”模式。请具体谈谈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陈华: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其重技术、轻资产,风险比较大,尤其是科技型初创企业,由于处在创业阶段,缺少技术和资金,向银行贷款又没有实物抵押,风险较大,信用没有保障,融资比较难。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专门的科技企业信用档案,完善科技企业信用评级机制,能够增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有助于银行把握和了解科技企业的信用信息,综合评估和预测企业的风险,做好风险预警和防范。同时能够提高银企之间财务信息透明度,解决信息不对称,引导风险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与银行共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同防范和控制风险。 政府要引导和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自己的信用等级,改善其自身的融资条件。首先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尽量提高自有资金的比例。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现代管理意识,特别要重视企业信用建设。另外在科技创新时要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做到稳健发展。 另外,银行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结合科技型企业的特点,银行需要建立科技金融的全面监测框架,消除监测盲点、加强风险监控,把握可能存在风险的敏锐度方向,尤其是要密切关注和监测潜在的行业性风险,合理配置科技创新企业中的信贷规模比重。在银政联动方面,银行应积极与各级政府科技部门建立“项目对接、专家咨询、业务联动、联合创新”的常态化科技金融合作机制,及时化解风险;在多元化风险管理方面,积极协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投资机构,利用风险投资公司在科技企业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降低风险。 在审慎监管的基础上,根据科技企业融资和现金流的特点,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引进科技专家,制定特殊的贷款审批程序,同时全面监测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建立专门的风险定价和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机制和快速审批机制,商业银行应积极寻求与产权交易、担保机构、律师事务所、第三方权威评估公司等相关机构联动,共同探讨科技企业的资产评估、风险鉴定工作。 同时,科技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完善管理流程。科技型企业结合自身的特征,应该建立符合科技金融特点的管理流程和内部控制机制。在企业内部设立科技专家顾问委员会,设立科技专业经理和专家审贷团队,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做好自身风险防范和控制,从根源上吸纳和控制风险。鉴于初创科技企业的自身管理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方面的缺陷,通过设立科技专家顾问委员会和政府中介服务平台,及时提供辅导和服务,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管理流程,最大限度地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中间环节吸纳、规避并控制风险,增强风险预警能力。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制度,引入科技企业融资担保机制。由于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不高、资产无形化、抵押担保物不足等原因,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较大,尤其是过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应引入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收益和风险不匹配等问题,有利于降低和控制信贷风险,增强风险预警能力。同时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制度,多方位、全过程地保障高新技术企业在生产、研发、人员、贸易链、信用链等方面的风险,以提高其生存和发展能力;完善政府、金融中介、金融市场、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中介组织等主体协调发展的网络平台,提高风险预警水平。 我在提案中详细的阐述了具体的操作模式建议。如:风险池基金,即“联合天使担保”模式;科技多元投入机制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即“银行+政府+企业+风投+创投+担保+保险”模式;创新保险体系和担保体系,即“合作创新”风险分担模式;政府和银行主导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等。 中国网传媒经济:金融危机、洪涝灾害、非典、禽流感、冰雪灾害、地震、特大干旱,一系列突发性公共事件不期而至,表明我国正进入突发事件爆发的高危期。突发性公共事件已经超出了市场所能调节的范围,作为防范和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何完善我国的应急财政管理制度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您在提案中谈到了我国应急财政管理的制约性因素,请具体谈一下您的建议。 陈华:近年来,一系列的突发事件给财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然而,我国财政体制正处在转型期,尚未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财政管理理论,因此,财政因素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建立应急财政管理体制也还存在多种制约性因素。如,经济体制缺位、法律制度不健全、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预备费功能较弱等。 那么,完善我国应急财政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公共财政危机管理体制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时间短,还存在职能欠科学、管理不规范、结构未完善等问题,因此,我国公共财政危机管理体制的完善不仅要在相关制度上完善,还应该建立核心的应急管理机构和营造开放的管理环境。 (二)构建应急财政管理的法律体系 突发事件应急财政管理机制的启动必须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建立危机状态下一种新的立法体系。第一,应急财政入宪问题。我国应在总结国外紧急状态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将应急财政管理提高到宪法的高度,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紧急状态制度。第二,制定统一的应急财政管理法。对各种突发事件下政府的权利作统一规定,既使政府在紧急状态有章可循,又可以对政府采取的紧急措施进行必要的监督。第三,针对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制定和完善专门的法律法规,并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强化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第四,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支关系的重新调整问题。第五,政府预算外收入的立法规制问题。 (三)合理界定事前、事中、事后的财政投入比例 突发事件的应急财政管理并不是短期行为,而是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长期行为。应急财政管理中三个阶段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决定着整个应急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一方面,事前预警支出极为重要,所需资金也十分庞大。但由于事前支出时间跨度大,因此,具体到每一年度的投资量并不太大,可以通过使事中和事后的部分资金前移或者直接增加事前预警的财政资金量来加强事前预警的作用。另一方面,适当维持事中和事后的追加比例。在大力加强事前预警财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维持适当的事中应对和事后重建的比例,不仅可以控制突发事件的进一步恶化,降低受灾规模,还可以使受灾地区得到迅速重建,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四)建立长效应急财政保障机制 单从某一次突发事件来看,政府有足够财力应对,但随着突发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政府财政的限度非常不利于潜在的、可能发生的危机,因此,要建立长效的应急财政保障机制。首先,增强预备费的稳定功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预备费都可以提高比率,增加应对突发事件的专项基金;实行预备费基金式管理,使预备费得到有效积累;拓宽预备费基金的来源。其次,建立财政风险基金和国债偿还基金。最后,扩充应急资金来源,包括国内外企业、社会非政府组织、个人和国际组织进行资助或投资等。 中国网传媒经济:《关于金融创新支持山东蓝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建议案》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个提案的缘由是什么? 陈华:是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创新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催化剂、助推器。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和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已成为战胜金融危机、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山东虽为经济大省,但能源消耗总量大、增长快、强度高、效率低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提出和完善已成为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重要突破口。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相应的宏观规划和管理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研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金融支持,不仅有利于推进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金融支持政策的制定,加快调整升级进程,提高区域竞争力,优化区域软实力,而且有利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动蓝色经济区低碳发展。此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开展此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金融创新发展、金融支持体系是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为了使金融成为这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推动作用,金融本身就需要不断地改革,需要不断地创新。一要进一步发展和加强低碳型绿色金融,来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二要进一步加强和发展科技创新型的金融,为科技创新的启动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提供强有力金融支持,三要进一步发展和强化小企业的金融,为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为中小企业吸收更多的就业,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国内经济,其倒逼机制也使我们再次看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山东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山东发展蓝色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海洋科技力量聚集了全国的60%。海洋渔业、海洋的装备制造业、海洋的化工业精细化工、海洋的建筑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港口为主的物流服务业发展前景良好,这些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都是一些新的发展领域、发展空间,都符合国家发展的产业政策。 中国网传媒经济:您认为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中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 陈华:第一,金融资源总量不足。目前,山东省的金融业总体上仍处于量小势弱的局面,与实体经济大省地位不匹配。2010年,山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16.2亿元,位列广东省(45472.83亿元)和江苏省(40903亿元)之后,但是从表8-4中的显示的数据看,山东省金融业发展却相对滞后。2009年山东省金融业增加值实现1080亿元,占GDP的3.2%,分别比广东和江苏低2.4和1.5个百分点。到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3.0%,分别比广东和江苏低2.1和1.9个百分点。深圳特区在2009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148.14亿元,高于山东省总体,占GDP比重达到13.9%。2010年,上海浦东新区完成金融增加值825.78亿元,占新区GDP的比重达17.5%。表8-5反映了2005年到2009年山东省金融资源总量结构,五年时间,金融资产总额从30861.4亿元增长到63536.7亿元,翻了一番多,但是与广东、江苏相比,相差较多。2009年,广东、江苏两省的金融资产总量分别为116121亿元和85325.4亿元 。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上比,山东省的金融发展都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目前的金融资源总量,还不足以有力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第二,融资结构不尽合理。相比广东、上海等地,间接融资方式是山东省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并且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中,最重要的间接融资的途径是银行贷款。从表8-6的数据可以看出,山东省的融资结构长期以来都处于失衡状态,从2001年到2009年,山东省非金融机构的融资,平均85%以上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从2004年开始出现债务融资,但融资比重一直低于10%,股票融资比重比较不稳定,平均水平较低,在5%左右。。证券市场的筹资额增长速度较慢,而且波动较大。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垄断。山东省的全国性银行分支机构占有全省70%以上的金融资源,而有自主能力的地方金融机构却只有27%的市场份额。在各大银行的贷款额中,大型企业信贷份额超过80%,通常还能享受到低利率的优惠,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信贷份额不足15%,获得贷款的利息成本偏高。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一部分具备成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长初期很难从银行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因为资本市场的落后,又限制了它们获取的资金的来源。优质的企业得不到发展,整个产业结构也很难得到调整优化。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各种新型的中小企业必然不断涌现,现存的融资结构可能会成为其成长壮大的是限制因素。 第三,金融市场层次单一。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投融资能力还无法和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等地相比。回购协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同业拆解市场和短期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交易几乎为零。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只有期货市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还没有被广泛运用。深圳和浦东的金融市场都经历了由单一信贷市场走向多层次市场体系的辉煌历程,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圳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协调发展,形成了以银行间市场为主体的场外市场和以交易所市场为主体的场内市场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市场交易体系。资本市场就包括了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债券市场等层次。浦东新区集聚了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产权等国家级和市级金融要素市场,市场层次丰富,拥有全国最完善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 第四,金融机构数量少且分散。山东省除济南、青岛等有限的几个城市外,其他地市的金融市场仍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高度垄 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市场集中度平均达60%以上,而地方性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水平不高,金融垄断的结果是金融活力不足和低效运营。恒丰银行是仅有的一家总部设在山东的全国商业银行,在我国五大行中,中国银行山东分行设在青岛,其他家分行设在济南,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山东省分行大部分在青岛。证券业中,齐鲁证券和中信万通是设在山东的两家证券公司,总部分别设在济南和青岛。鲁证期货有限公司、中州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和招金期货有限公司是三家设立较早的期货公司,总公司分别设在济南、烟台和淄博,分布较散,不利于集聚形成合力,需要进行整合。截至2010年底,浦东已有监管类金融机构649家,非监管类金融机构500家,金融专业服务机构485家,包括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金融集团,金融市场要素高度集聚。 第五,金融创新不活跃。山东省金融业面临的资源总量不足、融资结构比例失调、金融市场层次单一、金融机构数量少且分散等问题,原因之一就在与金融创新不活跃。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山东省金融体系向公众提供的主要是银行存贷款、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的金融产品,期权、股权交易、专利抵押等市场份额很少。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主体依然是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数量极少,黄金经纪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信托投资、专业保险公司和投资基金等在山东省内尚未兴起。山东省没有像上海证券交易所、深证证券交易所和天津股权交易所等全国性集中交易场所,2009年底,我国首家“碳经营交易所”在山东单县落户,主要从事国内企业节余碳排放量指标的交易,到现在已经只剩招牌。金融创新的不足,抑制了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融资瓶颈问题也制约了“三农”的发展。没有活跃的金融创新,也必然会导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的融资难,不利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 第六,金融发展配套设施不健全。金融业是国民经济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繁荣离不开与相关行业的配合和协调。山东省在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政策法规建设、全省信用体系的完善、金融人才引进、相关服务体系构建等金融发展配套设施方面的建设还比较落后。山东省投融资机制尚未完全放开,外资进入积极性不高,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狭小;在金融法律环境上,上海浦东建立了首个金融仲裁院;在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引进方面,深圳、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都出台了非常优惠的鼓励措施,从降低机构进入门槛到解决人才引进后的后顾之忧,都提出了详尽的解决方案,而山东在金融激励方面的措施较少,成果不是很明显;信用建设上,信用信息平台还不完善,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各种监督手段未得到综合运用,山东省还未形成有效的信用监督机制;财务、审计、法律和信用评级等一系列相关的专业性服务机构较少,服务水平较低。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山东省在金融配套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中国网传媒经济:对此,您对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创新体系有哪些对策和建议? 陈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体系主要以推动蓝区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因此金融体系的构建也要适应目标需要,支持蓝色经济,推动海陆共赢,为加速海洋经济发展助力。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包括金融市场的培育,也包括金融产品的开发以及金融交易机制的制定等。 在提升金融市场层次和容量方面,要调整和完善山东省银行业内部结构。倡导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理念等改革,不断增强其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中小城市的发展,尽快建立起覆盖全省的机构网络。在政府的指导之下,对现有的地方金融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大型的金融控股集团,实现股权集中,优势互补,发挥好金融控股集团在多元化金融服务、分散和防范风险、平衡现金流、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省内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对已经上市的公司,要不断提高再融资功能和资本运营效率。对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应积极培育,推动其上市融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主动发展区域性债券市场,研发多样化的债券品种,为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近年来,山东省的期货市场得到了快速成长,未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应持续推进其快速规范化发展,可以抓住契机,建立蓝色经济区期货交易所、期货交割库及期货交易营业网点建设,逐渐建立起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期货交易市场。鉴于当前山东省期货经纪公司分布不集中,实力较强的期货公司可以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自己的规模和实力。保险业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积极推出新产品,为蓝色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避免同质化、低水平的恶性竞争; 完善外汇市场功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需要改革,也需要开放。外贸出口会是推动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所以,完善的外汇市场,做好外汇管理和服务是必要的。减少外汇审批环节、下放权限,积极探索建立发展外汇远期及掉期、期权等外汇风险规避业务,在适当时机试办蓝色经济区离岸金融业务,对高新技术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和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及重要资源、原材料的进口提供优质外汇服务。 我建议,大力推动蓝色金融创新。金融创新能有效推进金融的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区金融创新严重不足,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应该包括创新性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首先,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加快金融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指不需要动用银行的资金,只是代客户办理收付和其它委托业务,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如结信托业务、票据承兑业务等。 中间业务已越来越受现代商业银行重视,但山东省内的商业银行仍主要依赖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盈利。商业银行应在推广中间业务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和销售模式,增强个性化、体贴化的金融服务。 建立山东半岛蓝色银行。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经验看,在发展初期,都设立了专门的区域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渤海银行,这些区域性银行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为政府的规划建设和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发展的行业大部分都是资本密集型或者知识密集型,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目前,山东省还没有一家专门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服务的银行机构。为更好的促进产业发展,山东省应考虑设立一家由政府和社会共同出资持股的蓝色银行,或者通过对蓝色经济区内现有的城市商业银行进行整合,合并成一家蓝色银行,为支持蓝色区域经济提供金融支持。 设立山东半岛蓝色产业投资基金。2010年9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揭牌,标志着蓝色经济基金正式开始运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基金是山东省面向境外推出的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主题的投资基金,将重点投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优质未上市企业,并培育已投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山东半岛蓝色产业投资基金的成立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拉开了序幕。很多中小企业较难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也没有达到上市条件,无法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筹资,产业投资基金就成为了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在成长初期很重要的一条资金来源渠道。创业投资行业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圳的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和管理创业资本额占到全国1/3,对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深圳的专业创业投资机构将60%以上的资金投在了深圳,投资行业覆盖光机电、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极大推动了深圳产业结构的调整。山东省应积极引入国内外产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或者鼓励省内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支持民间资本的加入,共同为蓝色经济发展创造更多资金来源。 争取政策支持引进并聚集国内外金融机构,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配套体系构建等。同时,完善金融人才制度。 中国网传媒经济:除了以上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提案,陈委员还提了一个《关于完善网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建议》,为什么会考虑这方面的建议? 陈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近期兴起的“人肉搜索”“网络反腐”引擎的发展,在网络上,一个普通人就能做到“一呼百应”,“百万级点击率”瞬间实现。网民在网络上的表达不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众多网民的支持,使得网上舆情与现实社会的互相推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决策。 能表达民意、具有开放性与参与性的互联网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与日俱增,从众多突发事件看出,事件的报道不再是从传统媒体开始,然后在网络上传播、转载,而是网络已摆脱了传统媒体的束缚和附属,自身成为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发酵场,放大器,并成为事件传播的平台、中心。 鉴于此,要关注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以预防、化解各种网络事件,做好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不再敷衍了事,进而创建可持续稳定发展的网络环境。 中国网传媒经济:我国对于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您是如何建议应急管理的措施有哪些? 陈华:首先,要完善网络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其次,提高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近期某些网络事件频发,暴露了基层党委政府对处置这类网络事件的手段薄弱,而这个薄弱的背后,是一些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对网上群体性事件缺乏清醒认识。我的建议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特别增加“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应当如何让提高党性修养和执政能力”的内容,通过深入分析近年来网上热炒的多起涉公案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和教训,教育领导干部手里更加健康正确的财富观、权力观,维护好党和政府在互联网上的公共形象,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再次,是提高网站管理人员的素养,以及建立网络突发事件舆情机制。大力推进网络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初步的社会舆情汇集报送工作和深度舆情汇集分析工作,为上级部门第一时间掌握民情、果断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凡事预则立,对待网上突发舆情,要像处置现实社会中的突发事件一样,尽快制定并完善一套应急预案,从而适应新形势需要。预案中,按照互联网舆论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互联网舆论事件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涉及全市性的,对本市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影响,受到境内外媒体和网站关注的互联网突发负面舆情,需要统一指挥、协调全市有关部门和力量进行紧急处置的互联网舆论事件。 中国网链接地址:media.china.com.cn/mllb/gdft/2014-01-07/91153.html |